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动力与智能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前身为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始终以服务汽车领域国家重大工程和推动汽车产业发展为目标。2022年,国家发改委对体系下的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严格考核、优胜劣汰,实验室均顺利通过审核,升级为“汽车动力与智能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
中心在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等大发展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交通强国、汽车新四化、新基建与国家双碳战略,聚焦“智能网联-智能运维”及“动力氢-电协同”等技术,是根据国家任务需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打造成为提升产业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链创新及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心研究主要面向四大技术方向:1)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运维2)氢燃料电池与系统3)动力锂电池系统与应用4)低碳车用动力系统。在基于车网融合架构的协同智能运维、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部件制造、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制造及其应用过程、燃料喷射、燃烧、增压及燃料适应性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核心技术,解决行业落地应用及多项“卡脖子”难题。
中心由上海交通大学林忠钦院士担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担任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为李骏院士与欧阳明高院士。拥有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共322人,其中40岁以下青年学者159人;高级专家28名,包括院士3人,杰青、长江学者10人,四青人才15人。研究中心在7家成果转化公司拥有600余名研发人员,还聘请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和重点企业的94名外部专家,形成了一支具有优秀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经验的研究团队。
近年来,中心也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开拓了校外基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市奉贤区委、区政府及临港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借鉴“斯坦福-硅谷”模式,在奉贤构建了上海交大—临港—奉贤合作模式,全面整合延伸科创资源,合作建立产业化、功能型平台公司——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台公司),引入企业化运作的汽车动力与智能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奉贤中心),在奉贤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地、技术高地、人才高地,支撑上海市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战略,在奉贤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平台公司依托研究中心技术力量,在奉贤深入实施智能网联与新基建战略,研发并落地了低成本、可实施性强的V2X车路协同工程建设关键技术,所研发的路侧超视距感知系统、路侧3D感知智能视觉装置总成、路侧4D毫米波雷达总成及路侧激光雷达总成等设备具备体系化、全天候、全空域、高精度、高冗余、大规模部署等特点,具有非常广泛的大规模产业应用价值。构建了集自动驾驶汽车、智慧交通云控、园区示范运营和大型地下车库泊车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全出行链”测试验证场景,包括9000平方米地下测试区、0.96公里园区道路、7.8公里车路协同道路和87.5公里城市开放道路,是服务于智能网联汽车落地应用的标杆工程,已成为上海市四大测试示范区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自动驾驶“智慧全出行链”国家先导应用试点(国家交通部批准)。
形成了覆盖自动驾驶系统的模型在环、软件在环、硬件在环、动力系统在环、车辆在环和环境在环仿真工具链,实现了车路协同、车网融合、虚实孪生仿真测试的智慧交通综合测试仿真示范体系,为上汽商用车、上汽乘用车、泛亚汽车、江淮汽车、海螺集团、华为和中兴通讯等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测试提供服务。
提出了车路协同架构体系以及车-路-网-云系统建设方案,研发了兼容现有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且覆盖车路协同全域技术规范和信息安全标准;提出的地上地下无缝衔接精准定位技术方案,有效推动了“最后一公里”的产业应用。在奉贤的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建设新增投资10亿元,并将保持大规模投入和产出。牵头了多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和试验方法制定,有力推动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还在自动驾驶干线物流方面形成了自动驾驶商用车、智能干线物流、智慧通关等全技术链体系,将在我国港口、陆路通关口岸、智慧矿山、大规模干线物流等领域发力,引进国际一流团队,开发拳头产品,在全力支撑“一带一路”国家顶层战略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来源:中汽智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