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图片来源:工信部
新标准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
(一)对车企的影响
技术升级压力增大:新标准对电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车企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和技术进行研发和测试,以满足标准要求。例如,需要改进电池的电芯设计、封装工艺、热管理系统等,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行业洗牌加速:新标准对于电池电芯、封装工艺的要求甚为严苛,技术储备匮乏的中小厂商或许会被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将会向头部企业(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倾斜。一些二线电池企业可能因无法满足新规要求而面临关停,行业将迎来一次大规模的洗牌。
研发与测试投入增加:政策封堵了“纸上谈兵”的漏洞,车企需要切实地投入研发与测试。例如,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需要车企建立相应的测试实验室和设备,增加了研发和测试成本。
(二)对电池企业的影响
技术竞争加剧:电池安全将成为车企的核心卖点,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或许会迎来突破。电池企业需要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满足市场需求。
供应链整合压力:车企或将加快与头部电池厂绑定合作,自研电池或成为一种趋势(例如特斯拉、蔚来)。这将促使电池企业加强与车企的合作,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成本压力增加:为了满足新标准的要求,电池企业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工艺,这将导致电池成本的增加。例如,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能会影响电池企业的利润空间。
(三)对消费者的影响
安全性提升:新标准降低了自燃事故的发生频率,增进了公众对电动车的信任。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新能源车时,将更加放心,不用担心电池起火、爆炸等安全问题。
保险费用降低:满足新规车型保费有望下浮15%-20%,电池终身质保条款或将剔除“热失控”免责项。这将降低消费者的购车和使用成本,提高新能源车的性价比。
购车决策影响:电池安全将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消费者将更加倾向于选择安全性高、符合新标准的新能源车,这将促使车企和电池企业更加注重电池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四)对行业的影响
推动技术迭代:新标准迫使企业研发更为安全、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技术,加速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这将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油电替代加速:协同L3自动驾驶等硬性指标,电动车的竞争力得以进一步增强。新标准的实施将使新能源车在安全性能方面更具优势,加速油电替代的进程。
全球影响:中国率先推行最为严格的电池标准,可能迫使国际车企跟进,重塑全球电动车安全规范。这将提升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五)对政策的影响
配套政策出台预期:预计后续将会出台电池回收、碳足迹等配套政策,推动全产业链的绿色升级。这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体系,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安全体系完善:虽然当前“汽车内饰阻燃材料强制标准”缺失,但新标准的实施将为形成全方位的安全体系奠定基础。未来,政策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对汽车内饰阻燃材料等方面的要求,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来源:机动车检测行业资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