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V(Children Left in Vehicles):泛指儿童被遗留在车内;
PVH(Paediatric Vehicular Heatstroke):指由儿童被遗留在车内而引发的小儿热射病。
儿童遗留在车内(CLIV)导致儿童车内热射病(PVH)的事件中,有三种典型情景:
• 无意遗留(Forgotten Baby Syndrome)——儿童被无意中遗留在车内
• 故意遗留——儿童被故意留在车内
• 进入被困——儿童自行进入车辆并在照护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困
根据 1990–2023 年的美国CLIV-PVH事件数据显示:
– 无意遗留占比约 55–75%
– 故意遗留占比约 15%
– 儿童进入被困占比约 25%
三种典型情景均受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压力、疲劳、注意力分散及日常作息改变导致的记忆失误
• 照护者或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失误
• 对风险的忽视与责任感的缺失
• 儿童在未上锁的车辆附近或车内玩耍
• 毒品、酒精及虐待
绝大多数案例源于“忘记孩子在车内”。
1990–2016 年美国 ≥75% 的 CLIV-PVH 案例为无意遗留;
1999–2007 年间 43% 的案例直接因忘记孩子在车内。
国际数据同样如此:在 455 例已确认的国际案例中,至少 20% 涉及遗忘,涵盖中国、以色列、日本、欧盟多国、瑞士、墨西哥和加拿大。
学界将此现象称为“遗忘婴儿综合征”(Forgotten Baby Syndrome, FBS),即忘记孩子仍在车内或误以为已将其送到幼儿园。主要诱因包括:作息改变、按惯例行事忽视孩子存在、压力、疲劳、自动化惯性等。
大量事件发生在照护者的住宅或工作场所,尽管孩子本应被送往幼儿园。
美国“进入被困”案例中 91% 发生在住宅,5% 在停车场。
2005–2019 年,41% 的事件发生在孩子家中,29% 发生在照护者工作场所。
1999–2007 年间 43% 的事件因忘记送孩子去幼儿园,导致孩子被带到非预期目的地。
美国交通部NHTSA(2022)发现 2019 年美国案例中,46% 的预期终点是住宅,57% 是幼儿园,仅 28% 的事件发生在孩子原定地点。
儿童玩耍是大量“进入被困”或“被遗忘”案例的共同原因。
1999–2007 年 17% 的案例涉及孩子在车内玩耍,25% 的孩子在事发前后正在玩耍,这在“进入被困”案例中尤为常见。进入被困案例中男童占 75%。
多数“进入被困”案例因车辆未上锁。约 28% 的事件系儿童爬入未上锁车辆所致。
少数事件发生时照护者曾服用毒品和/或酒精。
1990–2016 年非“进入被困”案例中,10% 的事件存在毒品/酒精因素;故意遗留案例中该比例升至 13%。
NFR CRS 数据显示,6% 的罹难儿童死亡时已有儿童保护机构立案,13.9% 曾有虐待史,4.7% 存在残障或慢性病。
认知不足:家长经常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且普遍不了解炎热甚至温和天气下此行为的危险。
沙特研究显示,不了解“不可将儿童单独留在锁闭车内”的家长,其遗留儿童风险翻倍。
美国调查中,仅 12% 的成年人认为自己存在儿童车内过热风险;半数表示未接触过相关宣传,而接触过的人群中仍有 5–35% 认为自家孩子无风险。仅 88% 受访者声称“不会单独留孩子在车内”,显示仍有相当比例会这样做。然而,90% 受访者表示愿意采用技术手段降低 CLIV 风险,并认为使用技术手段会被视为更称职的照护者。
发生PVH的主要车辆类别:
PVH 事件涉及的车辆类别包括 M1、M2和M3 。各国对这些类别的实际使用方式存在差异,其中部分车辆常被用作校车或其他儿童运输用途。
CLIV 全球事件多发生在轻型车辆(M1),其余为客运车辆(M2、M3);商用车极少涉及(N类)。
CLIV-PVH 全球现场事件中最常见的环境条件为:
• PVH 风险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加
• 暴露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 更高的直射太阳辐照
• 车内温度迅速上升
• 更高的环境湿度
室外气温高或较高、事件多发生在白天,且绝大多数发生在住宅所在地。研究显示,不少家长至少有一次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
以美国各州 1990 年以来的 CLIV 死亡率为因变量,以各州平均气温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美国数据记录最完备),两者呈高度显著正相关(p < 0.001)。美国样本显示:
• 89% 的案例发生在 >26 °C 的气温下;
• 98.7% 的案例发生在 >15.5 °C;
• 死亡高峰时段为上午 7 时–下午 4 时(1990–2016 占 73%),若放宽至 4 am–5 pm,则占 1990–2024 的 88%;
• 冬季事件极少,65% 发生在夏季;
• 事件月份呈以 6–7 月为峰值的正态分布。
结论:凡年均气温经常超过 15 °C 的国家均存在 CLIV-PVH 风险;若经常高于 26 °C,则可能出现持续高发。
CLIV-PVH 全球现场事件中常见的车辆条件包括:
• 车辆停放且车门锁闭状态不一
• 车内温度 ≥ 39 °C
• 深色玻璃或隐私玻璃导致外部可视度降低
车内环境对事件严重程度影响极大。太阳辐照强度典型值为 700–1000 W/m² 时,车内温度可在 20 min 内升至 40 °C、33 min 内升至 42 °C。
模拟显示,1–5 岁儿童在上述条件下:
– 72 min 核心体温达 38 °C;
– 108 min 迅速升至 39 °C(需急诊)。
仅 72 min 即可失水达体重 1%,降低热射病阈值。例如,34 °C 环境下,相对湿度 40% 时可能出现热衰竭,80% 时成人即有高热射病风险;儿童更易升温。
2019 年美国 88% 的 CLIV 儿童被滞留 ≥2 h,风险极高。(热射病导致的非致命伤害复杂)
CLIV 车辆多停于户外或无遮蔽、非空调环境。2019 年美国数据:
• 72% 无任何遮蔽,14% 部分遮蔽,仅 2% 完全遮蔽;
• 车身颜色与事件无显著关联;
• 事件通常发生在住宅或工作地,而儿童原定目的地多为幼儿园;
• 63.6–66% 的“无意遗留”案例由沟通失误、忘记送日托或托幼机构管理失误导致;
• 若终点具备遮阳、空调或地下停车场,事件或可避免,但大部分家长将车停在露天。
受害儿童的年龄分布及车内位置:
• 全球绝大多数案例发生在 6 岁及以下儿童;
• 该年龄段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
• 在非巴士车辆中,受害儿童多位于第二排;
• 多数案例发生时儿童处于儿童约束系统(CRS)内,其余则未使用 CRS。
全球数据一致显示,5 岁及以下儿童占压倒性比例,平均年龄 1–3 岁;有记录的朝向/座位信息极少,美国交通部NHTSA 指出既有后向也有前向儿童约束系统CRS,儿童防遗忘产品设计要能应对前向和后向的儿童约束系统CRS(儿童安全座椅)。
• 国际 446 例(不含美国)CLIV死亡事件:平均 3 岁 3 个月,中位数 3 岁;
• 澳大利亚:平均 2 岁 2 周,近期略偏高;
• 美国 1990–2016:平均 1 岁 4 个月,中位数 1 岁 1 个月。
以澳大利亚 3 岁 3 个月均值计算,单例死亡经济损失约 723.3 万澳元(因国别/币种而异)。
结论:
• 82.7%(国际)/99%(美国)案例 ≤5 岁;
• 绝大多数使用 CRS,传感器方案需考虑 CRS 存在。
2019 年美国全部已确认的 CLIV-PVH 案例:
• 约 70% 使用 CRS,17% 未约束,13% 未知;
• CRS 中 33% 后向,42% 前向,25% 未知类型;
• 总体:27% 后向,33% 前向,20% 未约束,20% 未知。
该分布与全美整体儿童约束使用情况差异不大(NHTSA, 2023)。
因此,监管对策/产品方案必须:
• 默认车内可能存在 CRS;
• 对 CRS 前向/后向布置保持中性;
• 考虑儿童可能进入车辆并坐于后排中间或前排座椅后方等常规座位。
针对已发现安全问题的对策:
现有对策分为三大类:人工目视检查、间接检测、直接检测。
• 间接感知(Indirect Sensing)——通过系统逻辑及驾驶员用车行为推断儿童存在,不直接侦测生命体征;
• 直接感知(Direct Sensing)——利用传感能力直接侦测车内是否遗留儿童的生命体征。
照护者遗忘多由记忆失误造成,宣传教育效果有限。因此,应优先考虑能“判定乘员存在”的技术对策,以覆盖绝大多数 CLIV 场景。
在研究了真实数据并进行分析后,儿童防遗忘项目组一致认为,由 CLIV 引发的 PVH 已导致致命伤害(死亡)和非致命伤害。引入相关技术有助于减少由上述场景和条件所造成的 PVH 死亡和伤害。
澳大利亚、韩国、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的缔约方代表一致同意,建议并行启动一项新的联合国全球技术法规(GTR)和一部联合国法规(UNECE R)的起草工作。与会的非政府组织及其他机构——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OICA)、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国际消费者联会(CI)、Kids and Car Safety、昆士兰皇家汽车俱乐部(RACQ)以及澳大利亚巴士行业协会(BIC)——均支持该建议。
来源:智驾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