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智能驾驶向L3/L4级跃迁的进程中,线控制动技术成为汽车产业革新的核心战场。作为线控底盘的关键子系统,EHB(电子液压制动)与EMB(电子机械制动)两条技术路线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前者凭借成熟的液压冗余体系占据主流市场,后者则以彻底电子化的架构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本文基于技术特性、产业化进程及市场趋势,深度解析两种路线的胜负逻辑。
技术特性对比:安全冗余与性能上限的博弈
- 安全冗余可靠:当电子系统失效时,EHB可通过备用阀切换至传统液压制动,确保最低限度的制动能力。
- 开发成本可控:依托现有液压技术积累,One-Box方案(集成ESC与EBS)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单车成本约2500-3000元,2024年渗透率已达45.8%。
- 适配中低端市场:特斯拉、理想等车企通过One-Box方案快速实现线控制动全系标配,满足L2+级自动驾驶需求。

- 极致性能:响应速度可缩短至80ms以内,制动距离减少9米(100km/h工况),同时减重10%并释放底盘空间。
- 智能化潜力:适配中央计算架构,支持软件定义制动策略,为L4/L5级自动驾驶提供精准控制基础。
- 维护成本低:取消制动液后,无需定期更换液压油,长期使用成本下降。
- 安全冗余依赖电子系统:需通过双电源、双芯片等冗余设计应对电子失效风险,可靠性验证周期长。
-
技术瓶颈待突破:轮毂电机需在高温、振动环境下保持性能,且需解决散热与电磁干扰问题。
EMB控制逻辑简图
- One-Box方案主导:2024年One-Box占比达65.1%,千顾科技、拿森科技等国产供应商通过ESC技术积累快速抢占市场,单月产能突破8万套。
- 成本优势显著:相较于EMB,EHB的BOM成本低30%-40%,更适合经济型车型。
- 2025-2026年关键窗口期:坐标系、华申瑞利等新玩家计划于2025年底完成量产准备,伯特利、谋行科技则瞄准2026年小批量装车。
- 法规标准加速落地:2024年《乘用车制动系统法规》修订为EMB扫清合规障碍,四轮全干方案预计2026年获批。
- 专用产线投建:谋行科技建成国内首条EMB柔性装配线,年产能40万套,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
1. 短期(2025-2030年):双轨并行,场景分化
2. 长期(2030年后):EMB技术迭代驱动全面替代
结语
EHB与EMB的竞争本质是汽车产业渐进式创新与颠覆式变革的碰撞。短期来看,EHB凭借成熟的产业链与成本优势仍将主导市场;但长期而言,EMB的技术上限与智能化潜力终将推动其成为线控制动的终极形态。在这场路线之争中,中国厂商已通过ESC技术积累与EMB前瞻布局,与国际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或将改写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权力格局。
来源:华若汀云想电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