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懂车帝与央视新闻联合开展了一项针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全景式测试,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此次测试最大特点是首次真实包下一段15公里的高速及城市道路,对当前主流车型在极端场景中的辅助驾驶能力进行严苛评估。参与车型涵盖了36款热销智能电动车,囊括了特斯拉、华为系车型以及“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
尽管本次测试中部分场景在执行细节上存在一定争议,例如跟车距离不完全统一、车辆状态难以完全标准化等问题,但整体测试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是一项少有的触及辅助驾驶系统边界能力的实景极限挑战,覆盖了大量低概率、高风险的“极限”用车场景。在真实道路环境下模拟碰撞、突发障碍和感知盲区,使测试不仅具备冲击力,更具备现实提醒意义。它让公众真正意识到一个关键事实:当前主流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仍无法替代人类驾驶,更谈不上“自动驾驶”。无论技术宣传如何铺天盖地,面对复杂工况,系统仍有大量空白未被覆盖。因此,对于驾驶者而言,即使开启辅助驾驶功能,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开着智驾“闭眼睡觉”的幻想,该彻底打破了。
测试模拟了15类现实中极易造成事故但出现频率较低的高风险场景,例如高速公路上突然“消失”的前车、夜间施工区域大型车辆避让、儿童意外横穿马路等,累计进行了数百次模拟碰撞测试,全面还原辅助驾驶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反应能力。
图片来源:微博@可乐晓斌
从7月23日发布的结果来看,在六类高速场景测试中,共有36款车型参与,累计完成183次测试,仅有44次测试被评为“通过”,整体通过率仅为24%。而在九类城市道路场景中,参与测试的车型数量为26款,总测试次数达233次,通过103次,通过率约为44.2%。相较而言,城市道路的辅助驾驶表现优于高速场景,但仍不足以令人安心。
更详细的数据分析还揭示出不同维度下系统性能的差异。例如,从车型价格层级来看,高价位车型在通过率上略有优势,但并不绝对。即使是高端车型,在某些高风险场景下同样存在失败记录。进一步比较搭载激光雷达与未搭载该设备的车辆时,前者在识别夜间障碍物等复杂感知场景中表现更佳,显示出传感器配置在极端工况中的重要性。
同品牌内部的多车型对比也呈现出一定差异。例如某品牌旗下的M7、M8、M9三款车型在相同测试条件下表现不一,说明即便采用类似平台和系统,最终调校和整车集成仍对辅助驾驶效果产生影响。此外,搭载相同华为ADS系统的不同品牌车型之间也存在性能差异,表明即使硬件一致,不同厂商的软件策略与调教也会影响最终表现。尤其在天神之眼B与天神之眼C系统之间的对比,揭示了算法版本的更新对整车智驾水平的提升潜力。
尽管部分车型在特定场景中表现出色,但整体而言,测试的最终结论指出:当前主流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面对复杂、突发的高风险场景时,仍无法达到充分可靠的安全保障。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品牌之间的差异,也存在于同一车型的不同测试轮次之中,反映出环境、车辆状态和系统策略等多重因素对辅助驾驶表现的深刻影响。
在测试结果发布同日,公安部交管局同步发出安全提示,强调目前市售车型所搭载的“智驾”系统,尚未具备真正“自动驾驶”能力。若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出现“脱手”“脱眼”甚至“脱脑”行为,除了存在重大交通安全风险外,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追责的法律后果。
图片来源:微博@可乐晓斌
此次懂车帝与央视的联合测试,再次敲响了智驾时代的警钟。尽管辅助驾驶技术日益普及,但在真正具备全场景接管能力前,驾驶员仍应承担完整驾驶责任,不可盲目信任系统。现实用车过程中,应以“辅助”为核心定位,切实做到“人车共驾”,这或许才是当前阶段智能驾驶最安全的使用方式。
来源:汽车测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