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2025世界NCAP大会在上海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中汽中心与全球新车评价规程(Global NCAP)联合主办。来自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各NCAP机构,全球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等的高层代表,以及媒体代表共500余人出席。中国在汽车强国建设中再一次以推动全球汽车安全“领跑者”的身姿站在世界舞台中央。
2025世界NCAP大会现场
全球视野:2025世界NCAP大会,安全协同迎来历史时刻
2025世界NCAP大会时隔11年再次在中国举办,也是继全球NCAP成立以来最具规模的一届。大会开幕式由中汽中心董事长安铁成与全球新车评价规程主席伊恩·卡梅伦共同致辞。
伊恩·卡梅伦在开幕演讲中表示,2025 世界NCAP大会落地中国上海,离不开中汽中心的鼎力支持。全球汽车安全仍面临显著差距,NCAP体系的使命在于通过信息公开、标准提升与协同创新,让安全成为所有人的权利。他强调:“我们要以更紧密的全球协作,落实联合国《全球道路安全行动十年计划》,实现2030年前交通伤亡人数降低50%的目标。”
安铁成在演讲中指出,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自2006年启动以来,经过六次升级换版,不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更安全的产品选择,更通过标准互认和技术共享,推动了全球汽车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中汽中心将不断拓展“大安全观”,以开放的姿态,与全球伙伴共同打造汽车技术发展的新生态,为实现道路交通事故零伤亡的愿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汽中心董事长安铁成发表开幕致辞
中国方案:C-NCAP十九年成就构筑全球协同基础
C-NCAP由中汽中心主导实施,自2006年创立以来,完成六次重大升级换版,累计测试574款车型、开展1700余次碰撞试验。十九年的持续进化,使其从“对标国际”迈向“反向输出”,成为全球NCAP体系中的“中国样本”。
C-NCAP率先将后排乘员保护纳入核心评价,开创全球先例;在行人保护中率先采用APLI腿型测试,并被Euro NCAP 2023版采纳。其测评体系从被动安全扩展至主动安全、智能防护、电池安全,逐步形成“C-NCAP + C-ICAP + C-GCAP”的多维评价格局。
数据表明,核心安全装置在C-NCAP推动下实现全面普及——侧气帘、儿童座椅接口、ESC等配置率从不足40%提升至100%,五星车型占比由2006年的40%跃升至2021年的83%。
不仅如此,C-NCAP还以“汽车测评国家队”的身份,持续推动交通安全科普与公众教育。自2022年起,中汽中心携C-NCAP连续四年独家支持央视《“知危险会避险”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交通安全主题课》,让数亿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安全出行知识。通过公益试验与动画传播,《人类幼崽乘车指南》《儿童座椅对比试验》等活动让“文明出行”走进千家万户,形成技术普惠与社会共识的双向循环。
签署《上海宣言》:共促“零伤亡交通”全球愿景
会上,全球新车评价规程(Global NCAP)、澳大利亚新车评价规程(ANCAP)、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uro 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东盟新车评价规程(ASEAN NCAP)、韩国新车评价规程(KNCAP)、日本新车评价规程(JNCAP)、拉丁新车评价规程(Latin NCAP)等国际主流NCAP机构现场联合发布“NCAP25上海宣言”。宣言凝聚各国安全治理共识,推动新兴市场 NCAP 体系与成熟标准衔接,形成全球统一的安全升级合力。
全球NCAP代表共同签署《上海宣言》
面向未来:中国话语权跃升,携手全球共建安全出行生态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论坛中,来自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欧洲NCAP、奥托立夫、宝马集团、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就“新车评价规程与法规在提升车辆安全中的作用”展开深入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数据驱动、虚拟测试与主动安全技术将成为下一代NCAP体系的核心方向。
中国代表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吕恒绪指出,智能驾驶、电池安全与二轮车安全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道路安全的新挑战,NCAP需构建系统化的融合评价体系;宝马集团副总裁Roberto Rossetti则强调,应以真实道路数据为导向,推动主被动安全协同开发。
从“被测评者”到“规则参与者”,再到“体系共建者”,中国汽车安全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C-NCAP的创新经验与国际合作,使中国在全球汽车安全治理中具备越来越强的话语权。
2025世界NCAP大会圆桌论坛现场
大会首日还聚焦NCAP与法规在提升车辆安全中的作用、NCAP在可持续汽车发展中的作用等主题,举办了多场圆桌研讨。
本次大会为期3天,参会各方聚焦绿色可持续、车辆安全性、全球车队安全等前沿议题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凝聚共识。大会不仅搭建了全球汽车安全技术交流的桥梁,更通过务实合作举措推动安全标准与测试能力的国际互认,把各国对“零伤亡交通”的愿景转化为协同行动方案,有效助力道路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向“零伤亡’的终极目标进一步迈进。
来源:汽车测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