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标准研究 | 坐电车爱晕车?这事儿能解决!(除了风琴脚)

2024-09-17 07:07

随着新能源车型在商业营运市场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乘客产生了一种共同的感觉:似乎“带电”的车坐起来更容易“晕”。网上流传着各种各样对司机师傅“风琴脚”的吐槽段子,同时也勾起了很多中年人儿时晕车的回忆。坐车的时候,大家为什么会晕车呢?



人的耳朵中有一套复杂的平衡感知系统,称为内耳前庭器。当人坐在车上,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加速、减速、转弯等动作会不断刺激内耳前庭器。如果这种刺激过度或者与眼睛等其他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不匹配,就容易引发晕车。例如,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加速,内耳前庭器会感受到身体在向前加速运动,但眼睛看到的车内环境可能相对静止,这种感觉上的差异会传递给大脑,使大脑产生混乱。大脑接收到相互矛盾的信息后,会认为身体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从而引发一系列身体反应来试图调整这种不平衡,晕车症状就可能出现。


车内的环境也会影响晕车的发生。例如,车内空气不流通、有异味(如汽油味、新车的塑料味等)、温度过高或过低等,都可能使人感到不适,增加晕车的可能性。不少人在童年时代“上车就晕”,很多时候就是由于8、90年代的一些“真·老旧燃油车”密封性不够好,车内异味较大,导致增加了晕车的概率。



今天的电动车有着出色的动态加速性能,自动驾驶智能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同时具有高平稳性,这些特性在为乘客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加剧晕车现象的潜在因素。此外,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升级,乘客在车内可能会更多地被电子设备吸引,分散了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这同样可能成为诱发晕车的因素之一。



为有效应对晕车问题,提升汽车的抗晕性能,确保车内乘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制定科学的汽车抗晕性能试验及评价方法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基于以上背景,赛力斯联合招商车研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开展了《汽车抗晕性能试验及评价方法》标准的研制工作,旨在通过标准化的试验流程和评价指标,对汽车在各种行驶条件下的抗晕性能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量化评估。该标准的制定,不仅能够帮助汽车制造商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优化车辆,减少晕车现象的发生,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同时对于提升乘车的安全性,降低因晕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风险也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标准基于汽车实际应用场景和乘员生理表征,系统梳理和构建了汽车抗晕性能主客观评价体系,以实现汽车抗晕性能测试和评价规范化,适用于七座及七座以下的乘用车。


标准研制的整体思路与原则:


1. 针对汽车的实际使用场景,进行专项测试,以识别和提炼出能够准确反映车辆抗晕性能的关键技术参数;


2. 依据这些技术参数,结合车辆的客观性能测试和乘客的主观感受,设计出标准化的测试环境,并对试验前的准备、试验操作流程以及试验设备和人员的要求进行规范;


3. 通过大量测试和验证,确立一套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以全面评价汽车的抗晕性能。



当前进展


标准已吸纳来自整车企业、检测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相关方参与,确保了全面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通过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发布后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确保标准的制定能够满足不同相关领域的需求。



后续规划


目前标准已完成初步的测试验证工作,将于近期公开征求意见。

来源:汽车学会

评论 0
同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