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排放检验:探寻检测方法选择的“防错宝典”
近期,某检测机构在尾气排放检验中,将两台前驱车辆误判为“全时四驱车辆”,错误采用双怠速法替代应使用的稳态工况法进行检测并出具合格报告,被监管部门认定为“出具虚假检验报告”并处罚。这一案例凸显了机动车排放检验中方法选错的严重后果与技术风险。
排放检验方法的选择绝非小事,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本文将依据核心标准GB18285-2018《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及HJ1237-2021《机动车排放定期检验规范》,系统解析检测机构如何构建有效的防错机制。
一、检测方法选错的风险与典型错误场景
在排放检验领域,方法选错不仅导致数据失真,更会引发法律风险。前述案例的核心问题在于驱动类型误判——前驱车被错误归类为全时四驱车,导致应使用的工况法被双怠速法替代。而双怠速法因无法模拟实际行驶负荷,对前驱车辆的排放评估存在显著偏差。
除驱动方式误判外,实践中常见的错误还包括:1. OBD通讯协议适配错误:导致车辆配置信息读取不全或错误。
2. 混合动力车辆检测模式错误:未按要求(如切换到最大燃料消耗模式)进行检测。
这些错误轻则增加复检成本,重则可能导致检测资质暂停,甚至引发法律风险。
二、核心标准中的检测方法选择逻辑
1. GB18285-2018对汽油车的分级规定
该标准明确要求根据车辆驱动特性选择检测方法:
常规车辆(前驱/后驱): 必须选用简易工况法(包括稳态工况法、简易瞬态工况法、加载减速法)。
特殊技术车辆(全时四驱、适时四驱等):仅当无法手动切换为两驱模式时,方可采用双怠速法作为替代。
表:GB18285-2018规定的汽油车检测方法适用条件

2. GB3847-2018对柴油车的差异化要求
柴油车检测方法的选择同样基于驱动特性:
常规柴油车(两驱/可解除四驱):应使用加载减速法(Lug-down)。
全时四驱/无法解除四驱的多轴驱动柴油车:允许采用自由加速法(Free Acceleration)。
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加载减速法通过底盘测功机模拟路况负荷,能更真实地反映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排放;而自由加速法仅测试发动机在无负荷状态下的烟度值。
3. HJ 1237—2021 强化过程监控新增关键控制点
该规范新增以下关键控制点,从源头预防检测偏差:
底盘必检制度:检测前必须通过地沟/举升装置查验底盘,重点核查驱动型式及污染控制装置完整性。需根据车型结构识别:是否为四驱车,是否配备ESP解除功能,总质量是否大于3500kg,以判断其是否适用工况法检测。检测方法变更审批与留存: 因技术原因需变更检测方法(如四驱车以双怠速法替代工况法)时,须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全程留存相关证明材料。
三、环保部门的监管防控策略
1. 检验软件统一化与逻辑锁定
推行省级统一检验软件,内置标准化方法选择逻辑:
系统根据VIN码自动关联车辆公告信息,预填驱动类型、燃料类型等关键参数。
当选择“双怠速法”或“自由加速法”时,系统强制要求上传底盘清晰照片及OBD读取的驱动类型截图作为依据。
2. 数据联网监控与智能预警
建立实时数据审计规则,自动识别异常并预警:
同一行政区域内机构间四驱车型检测占比异常(如某机构远高于区域平均值)。
同一车型在不同机构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3. 强化违法惩戒与重点监管
依据相关法规(如九部门《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
对故意选错方法出具虚假报告的机构,实施严格的资质退出机制(吊销资质)。
建立重点监控清单,严查“三不两改一黑”行为(不正常使用污染控制装置、不正常添加车用尿素、不正常运行OBD系统;擅自改装污染控制装置、篡改OBD数据;车辆排放可见黑烟)。
四、检测机构的实操防错要点
1. 驱动类型精准识别“三步法”
步骤1:底盘实物查验
通过地沟/举升装置,目视检查传动轴结构、差速器数量及半轴连接位置,确认实际驱动形式。
步骤2:OBD信息核对
读取发动机控制单元中的驱动装置标识。
步骤3:VIN码解析验证
使用权威平台(如机动车环保网)解析VIN码,获取工信部公告的驱动型式,完成底盘查验、OBD读取、公告信息的三方交叉验证。
2. 检测设备智能适配升级
OBD诊断仪:配置支持多协议(如ISO 15765, SAE J1939等)且具备波特率自适应功能的设备,确保全品牌车型兼容性。
底盘测功机增强:加装轮间扭矩/转速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测轮间转速差或扭矩分配,辅助自动判断驱动形式。
3. 全过程视频存证
严格按照HJ1237-2021要求,对底盘检查、OBD信息读取、实际检测过程三个关键环节进行同步视频录制。
视频中需清晰标注VIN码、检测时间及选用的检测方法及其依据,视频档案保存期不少于6年。
4. 人员能力持续强化
专题培训:重点培训驱动系统类型识别,清晰区分适时四驱(如本田SH-AWD)、分时四驱(如Jeep Command-Trac)与全时四驱(如奥迪Quattro)的技术特点与检测方法适用性。
实操考核: 设置模拟场景(如将前驱车误判为四驱车)进行考核,检验人员识别与标准应用能力。
5、建立检测方法数据库
建议各市环保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专家,对难以判定是否适用简易工况法检测的车辆类型建立数据库,经环保部门认可后,为检测机构提供查询服务,减少其在方法选择上的困惑。
五、结语
在日益严格的环保监管环境下,排放检测方法的选择已从单纯的技术问题上升为关乎法律合规性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驱动类型精准识别、标准选择逻辑锁定、全过程操作存证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检测机构可有效规避“用错方法”的风险。环保部门则依托统一软件管控、联网数据监控与严厉失信惩戒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因方法错误导致的数据失真。唯有将“人防”(人员能力)、“技防”(智能设备与系统)、“制防”(制度流程)紧密结合,才能确保每一份排放检验报告都经得起法规和科学的双重考验,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来源:机动车检测行业资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