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汽车数值风洞的前世今生(中)

2018-02-26 11:50
引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数值风洞就是用数值计算来复现这些物理现象。
 
为了清楚的说明汽车风阻的成因,必须要详细的说明“粘性”的作用、边界层的发展等理论问题。
但是,蜗牛君只是一个不太严肃的工程人员,并且害怕长篇大论会使得一些小伙伴放弃继续阅读。
所以,希望仍然坚持不使用数学语言的原则,但是由此必定会引起一些错误。
 
经常被滥用的公式
首先,必须要说一个经常被滥用的公式——“伯努利方程”。
伟大伯努利方程(Bernoulli’s equation),将沿着流线的压力和速度联系在一起。在非粘流场中,沿着某一流线,静压和动压的和为常数。它指出,在局部速度高的位置会出现低压力,反之亦然。
在非粘性流场中,将所有车身表面的X向压力进行积分,结果产生的阻力将为0。
此结果就是著名的达兰贝尔悖论(Alembert's paradox),它表明在不可压、非粘性二维流场中,不会产生阻力。
由于这种没有切向力的流场产生的结果,明显的与真实情况不同,它已经被前辈们定义成为是不可信的理论了。
但是处理车辆周围的非粘性流场,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对比车辆周围的真实流场(既粘性流体流场)和理想流场(既无粘性介质的流场)之间的区别,可以对产生风阻的物理机理,进行很好的解释。
 
粘性都对流场做了什么?
还记得上一期,我们提到的真实汽车外流场的关键词吗?
 
没错,在没有粘性的世界里,气流会永远附着在固体表面运动。正是“粘性”的出现,导致了气流分离现象。
气流分离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粘性这个讨厌的东西,不但会拖慢蜗牛君的脚步,也使得流动方程变成二阶偏微分方程。
幸好前辈们发明了“边界层”这么个概念,也就是仅在固体壁面表面一个很薄范围内,才考虑粘性,在其它的绝大部分空间,认为流场是没有粘性的。
在平板边界层的初始阶段,边界层流动稳定的平行于壁面。这叫层流边界层,它的厚度依赖于距离和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某一个位置,会出现所谓的层流边界层向湍流边界层的转捩。转捩的位置会受到雷诺数、表面的粗糙度和流动方向上的压力梯度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中等的雷诺数而言,层流到湍流的转捩发生在压力最小的位置,并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转捩点向上游移动。
 
在湍流边界层的区域,流动基本上为瞬态的。虽然时间平均的流动仍然是附着的,并且(几乎是)平行于壁面的。但是流动中的波动部分实际上已经不再附着在壁面上了。
 
如果在流动方向上压力增加的话,会阻碍边界层流动(特别在近壁面位置)甚至最终导致反向流动。在方向向前和向后的流动之间,具有一条气流离开壁面的分离线,此种现象就被称为分离(separation)。
 
需要强调的是,相对于层流边界层而言,湍流边界层能够承受更加陡峭的逆向压力梯度而不产生分离现象。这是由于湍流扰动过程,可以使得壁面附近的边界层,从外部流场“借来”更多动量,用以克服逆压梯度。
 
上面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气流分离过程,蜗牛君将这种磨磨唧唧、犹犹豫豫的分离想象,称为“谢霆锋-张柏芝”式的分离。只有在比较圆滑的表面上,才有机会看到它。
其实在汽车上更常见的,是一种简单粗暴、没有任何预期的“王宝强-马蓉”式的气流分离。
这种现象,发生在形体表面的曲率“突然”变化的位置;用“人类的语言”来说,就是在那些有棱角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在汽车车身上,由于车身突出物和附件的影响,大部分分离现象发生的位置几乎是固定的,而并不是边界层发展的产物。例如发罩前端、发罩-风挡玻璃连接处、A柱位置、顶盖后端和车外后视镜等。
在这个小世界中空气 “真实”的掠过汽车表面;在粘性的作用下,“创造”出边界层,并让它逐渐发展、变厚;无序的湍流很讨厌,但是严谨的“算命先生”也考虑它的影响;边界层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气流分离,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分离区。
 
作者简介
李涛 先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空气动力学分会委员会委员,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整车性能部整车CFD分析及风洞实验主管工程师。负责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整车CFD分析工作。
 
李涛先生自营公众号“路面车辆空气动力学”,自谦为“缓慢但坚韧的蜗牛君——汽车空气动力学专业知识的搬运工!”  
评论 0
同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