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浪潮中,传统整车厂纷纷涉足软件领域,通过成立软件公司来开发智能车载软件,如自动驾驶功能和智能座舱功能。不过,这些尝试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那么原因如何,为什么传统整车厂搞软件公司的成功率这么低?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答另外一个问题:传统主机厂为什么要搞软件公司?
1、传统主机厂
为什么要搞软件公司
1.出于贪婪
2020年2月,特斯拉市值飙升至全球车企最高(1400亿美元,超过了丰田的1300亿美元),而其2019年的销量仅为367,500辆。2021年10月,特斯拉市值更是突破1万亿美元。特斯拉的成功让传统主机厂看到了巨大市场潜力。马斯克多次强调,特斯拉不仅是一家车企,更是一家自动驾驶公司、AI公司,其未来的估值将突破传统车企的天花板。
这种巨大的市值差距,让传统主机厂破了大防,以为只要像特斯拉一样实现自动驾驶和全栈自研,就能获得市场的加倍认可。
从2025年回头看这种想法,传统车企忽视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赌王,开了自己的赌场,赌场的所有游戏规则都是由你来定的,你怎么下注都行,可能一两把会输,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赢。结果某天来了一个愣头青,告诉你不按照你的规则玩了,如果按照我的规则,你会挣得更多。这时候如果你抵抗住了诱惑,坚持要用现有的规则来下注,那你长期仍然会赢。但是如果你听信了他的说辞,那么你俩就站在同一个起点起步了,谁输谁赢就不好说了。
2.出于恐惧
除了贪婪,传统主机厂的另一个重要动机是恐惧。
“如果传统主机厂再不转型,未来就会沦为新势力的代工厂”,
“如果传统主机厂再不转型,就是当代的诺基亚”,
……
最近几年,这样的表述不绝于耳。这种威胁并非空穴来风,手机行业的前车之鉴表明,传统巨头确实可能在新势力的挑战下迅速崩塌。
传统主机厂深知这种威胁的合理性,但电动智能这股大势已起,而传统主机厂不知如何阻挡,所以恐惧。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一个情节,兄弟们说,黄四郎躲在碉楼里,抓不到。张麻子说,没关系,把所有子弹都打出去。打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整个鹅城的人都来了,因为“杀四郎,抢碉楼”的势头已经起来了。黄四郎明明知道对方在放空弹,却无计可施,只得假装是替身,但仍然少不了挨打被杀。
2、传统主机厂的5种应对策略
那么,传统主机厂怎么搞软件公司?目前看来,大致是以下5种策略。
策略1:内部组建小团队
做法:从内部拉出一支小团队,再招聘几个外部的大牛,一起带着做。
优点:试错成本最小,可以快速启动项目。
缺点:难度巨大,目前尚未有成功的先例。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开发需要深厚的技术储备,而这些储备是传统主机厂所缺乏的。例如,自动驾驶功能需要以下技术储备:
-
感知技术: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的融合技术,以及目标检测、识别和跟踪算法。
-
决策规划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路径规划、行为决策算法,以及实时的环境感知和动态路径调整。
-
高精度地图技术:高精度地图的生成、更新和实时定位技术。
-
软件架构技术:支持高并发、低延迟的实时操作系统和软件架构设计。
这些技术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算法优化。而传统主机厂的工程师大多擅长机械设计和硬件开发,缺乏软件开发和算法优化的经验。外部招聘的技术大牛虽然技术能力强,但很难以融入传统主机厂的组织架构和文化,基础设施、技术投入的建议又推不动,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策略2:成立独立软件公司
代表公司:上汽零束、奇瑞大卓、大众Cariad。
优点:公司能独立决策,独立招人,不愁订单、不愁钱、不愁人,这几乎是所有创业者的梦幻开局。这类公司,最容易被表面迷惑,认为最容易成功,曾经我也一度这样认为,于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上面某一家。
缺点:
虽然中层干事儿的,都是外面招的,但管理层基本都由母公司派驻,深谙传统主机厂的决策机制和流程,秉持“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理念,所有决策都要层层上报。这也比较好理解,就像你要结婚,房子、车子都是父母买的,工作是父母安排的,那你今后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几个孩子、孩子跟谁姓、由谁带,最好都听父母的。当年我有个台湾朋友,说岛内民众都戏称马英九主席是“不粘锅”,出了事就甩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无论由于何种原因,车辆销量不好,不管是不是软件问题,这类软件公司都得承担苦果。而这类父母的乖宝宝,只要脱离了母公司的输血,本身又很难独立生存,因为几乎无法寻求外部融资或独立上市。亿咖通是个例外,公开数据显示,亿咖通除吉利之外,已经服务了大众集团、中国一汽、东风标致雪铁龙、长安马自达等多家国内外整车品牌。
策略3:与其他软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代表公司:斑马、酷睿程。通过成立合资公司,软件公司以技术授权费的形式收费+后续的工程服务开发费,而主机厂则通过注资投资到合资公司。
优点:风险分散,主机厂和软件公司各取所需,同时,这种形式的白盒交付,也更容易得到供应商的认可。如果直接交付源码给主机厂,有极大的概率无法验收、无法拿到回款的风险。
缺点:
双方利益分歧明显。主机厂希望先进技术只为自己所用,而供应商则希望合资公司的技术具有更高的可复用性,可以用于其他品牌的车型和产品。
此外,一方拥有根深蒂固的主机厂思维,而另一方是新兴的软件供应商。什么叫主机厂思维呢?主机厂只需要定义需求,有时需求还会非常粗放,将这个需求给到供应商,最后由供应商来交钥匙即可。在交钥匙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除了最后要进行产品验收之外,质量管控一定要到上游去,也就是会管控这其中的软件开发流程。
这种主机厂思维,所要求的根本逻辑是什么呢?甲方不是亲自来执行整个流程的完整过程,无法接受黑盒交付,所以需要清晰地知道整个执行过程,以便进行过程质量管控。乙方需要随时提供一些过程文档或者产物文档。这就要求整个流程需要非常高的文档化。但我有个朋友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在某些角度一语中的:ppt还做的都很好看,排版,字体啥的,精力都花在这上面了,没啥内容。
对于新兴的软件供应商而言,他们的思维和目标都是,更高效的开发出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文档则只用于关键内容的记录,而无需拘泥于形式。合资公司里,大概率是主机厂占有了主导权,是否还需要按照严苛的ASPICE标准,去要求合资公司这个“内部供应商”呢?如何解决这个冲突,是合资公司能否产生出最大效益的关键。
针对这个话题,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大众和地平线的亲儿子,需要什么研发管理工具链》大家可以在此处看到更深入的分析。
举个例子:斑马网络在成立初期,通过与阿里巴巴合作,迅速引入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然而,随着合作的深入,双方在技术共享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斑马网络希望自家的AliOS系统被多家车企使用,但上汽始终要求优先供应自家车型。
策略4:直接购买解决方案
代表公司:赛力斯购买华为解决方案、大众VCTC购买小鹏解决方案。
优点:见效快,短期内能迅速提升智能化水平。赛力斯通过all in华为,迅速实现了盈利,并开始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
缺点:
长期来看,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风险。看得出来大众很懂这个道理,因此在拜师之前,先拿7亿美元,入股了小鹏,给小鹏吃了一颗定心丸。不过目前的股份占比仅4.99%,还不足以让小鹏倾囊相授。虽说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可能直接拿到小鹏最顶尖的技术运用,不过,通过培养VCTC(大众中国)的提需求能力,通过学习小鹏的团队管理模式、架构设计、迭代开发、基础设施工具链搭建能力,大众中国应该很快会掌握其中的knowhow,他不需要全都会,自己做,但是,在供应商选择上,会拥有越来越大的自主权。
看得出来,大众已经尝试过前面的策略1、策略2和策略3,但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至少在中国市场中),因此,他们现在叠加了一个buff-策略4,直接购买小鹏现有技术方案。大众是真舍得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花钱投资啊。这个投资之后,大众目前在中国的投资如下:

我个人觉得,大众中国通过在Cariad上的尝试,明白了一个道理:通过Cariad去做德国市场,可能可以成功;但是通过Cariad去远程遥控做中国市场,绝无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大众集团断然不会再掉入全栈自研的陷阱。VCTC,让大众重新考虑自身主机厂的优势,重新用自己的全球性生产制造能力、供应商整合能力、整车定义能力、全球市场销售触达能力,去拿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这个世界只有一家特斯拉,自研比例可能是车企中非常高的3家新势力,电车投资热潮退去之后,也并未靠着全栈自研的故事,继续市值领先。
截止到2025年6月底,全球市值排名前10的车企:

策略5:分散投资产业链下游
代表公司:Momenta、地平线等被投企业。主机厂作为金主爸爸和甲方客户,投资这些软件厂商,但不追求公司和产品的控制权。
优点:风险最小,投入最小,长期回报可能不菲。这种策略既能与供应商维持良性合作,又能根据被投企业的发展情况,灵活调整投资比例,进可攻退可守。
缺点:需要主机厂具备强大的市场判断能力和坚定的战略定力。同时,这些公司在经营时,也会碰到自己各种各样的难题,毕竟钱和客户,只是创业路上困难中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传统主机厂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多种策略选择。每种策略都有其优缺点,但目前来看:
-
策略5的投入最小,风险最小,但也有可能获得不小的回报
-
策略4虽然投资比较大,但在目前的案例中,最为成功且易落地
-
而看起来最可能获得成功的策略2和策略3,目前来看,成功的案例还比较少
如果分析其共性可以发现:传统主机厂越是甩手掌柜,与软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就越加顺畅;传统主机厂越是撸起袖子自己下去亲自干,越有可能粘的一身泥。
传统主机厂不应该和新势力比软件开发能力和速度,这是无形之中代入了别人的规则,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来比。
而传统主机厂目前的软件迭代速度,仍然深陷这个泥潭智能汽车开发的困局:70%车企正被这个流程羁绊住
写在最后:虽然每种策略都面临诸多困难,但商业的本质,就是在各种困难中寻找最优解,取得微妙的平衡。传统主机厂仍然有自己的优势地位与护城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转型路径,就能在智能化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介绍:罗宇超,云体科技创始人,前蔚来汽车软件质量工程师,工具链工程师。
来源:汽车电子与软件
作者:罗宇超